马来西亚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炙手可热。今年上半年,马来西亚在东南亚首次公开募股(ipo)中名列前茅,新股筹集了4.5亿美元(19.7亿令吉)。
但并非一切都那么美好。有一个事实常常困扰着投资者,那就是许多大型ipo都未能兑现。
仅以2012年为截止日期,就有10家大型企业在马来西亚证交所上市,融资规模超过10亿令吉。他们中只有两人表演过。其中8家公司股价暴跌,有几家甚至退市。
大规模上市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只有在这些情况下,投资基金才能购买大量股票。
像雇员公积金(EPF)这样管理着约1万亿令吉的基金,需要进行大量投资。马来西亚股市有很多ipo,但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没有值得EPF等基金投资的配置。
而当这些基金确实投资于大公司时,根据上面提到的表现,它们很可能会赔钱。
那么发生了什么呢?
原因之一是上市定价过高。IPO定价过程很复杂,由投资银行家与他们的客户——发行人——进行交易,后者是上市公司的所有者。
虽然所有者自然希望将其股票定价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但随后会有一个以“账面构建”(book building)形式进行的价格发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及其财务状况会呈现给投资者(即机构基金)。
然后,感兴趣的买家会在本子上写上他们愿意支付的股票价格和数量。这一过程对公众是相当隐蔽的,最终会产生一个包括监管机构在内的各方都同意的价格。
尽管经历了这一过程,但一些上市公司的定价过高,导致基金在购买这些IPO股票时损失了大量资金。
但值得注意的是,回顾过去,许多大型ipo都表现良好。
马来西亚银行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子公司的上市就是很好的例子。其他公司包括IJM Corporation、Gamuda和YTL Group等企业集团,以及Tenaga national和马来西亚电信(Telekom Malaysia)等公用事业公司。
但回到最近由于定价不合理导致的大型上市表现不佳的问题上,Areca Capital首席执行官黄德明(Danny Wong Teck Meng)在本文的专栏文章中表示:“IPO的高估值是一个关键问题。定价过高或错误都会迅速侵蚀投资者信心,导致股票表现不佳。”
同样,私募股权公司Creador的首席执行官布拉马尔•瓦苏德万在他的专栏文章中写道:“关于为什么近年来在主板和ACE市场上市的许多公司的股价表现不佳的问题,有两个关键问题。原因在于它们的盈利增长放缓,以及它们上市时的市盈率(PE)过高。”
还有其他因素。
Areca的Wong解释说:“机构投资者没有暂停或禁售期,也可能导致提前获利回吐,从而给股价带来压力。此外,许多公司在ipo后减少了投资者的参与,导致投资者失去了兴趣。”
Wong还表示,有很多公司在首次公开募股时看似基本面良好,但随后提供的指引却“偏离了标准”。
“一些公司提供了乐观的盈利前景,但未能达到这些预期,甚至在上市后不久盈利大幅下降,”Wong说。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来解决问题呢?
Brahmal的一个建议是,ipo的定价应该至少比业内同行的交易价格低20%。
他表示,上市公司还应“在ipo后制定可持续战略,为股价随时间上涨提供上行空间”。
同样,Wong建议市场监管机构考虑实施估值上限,与行业PE保持一致,并听取行业专家的建议。
他认为,上市公司应该强制要求上市后的投资者参与,这些情况介绍会至少应该以季度为基础。
有趣的是,Wong还建议采取更严厉的行动:那些故意误导或误导投资者的公司应该受到惩罚。
“遭受重大损失的投资者应有权通过直接仲裁程序寻求赔偿。”
本文首次发表于Star Biz7周刊。
×本文来自作者[郭利强]投稿,不代表欣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n.cdxqdb.com/zsfx/202505-51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欣奇号的签约作者“郭利强”!
希望本篇文章《为何众多大型IPO面临失败》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欣奇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马来西亚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炙手可热。今年上半年,马来西亚在东南亚首次公开募股(ipo)中名列前茅,新股筹集了4.5亿美元(19.7亿令吉)。...